我有幸成长在一个充满理想的年代,“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使青少年热血沸腾,浮想联翩,个个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那时我读初中,因为在一次上海市“三好学生”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听到一位化学家谈祖国建设,他激情洋溢地说“在化学家的眼里是没有废物的” ,于是自己的激情也跟着燃烧起来,下决心要学化学,为祖国开发宝藏!当即打听到沪上有上海化工学校,准备初三毕业去报考。可惜,那年这所中等专业学校不招生。我只好按奈住当化学家的急迫心情,左挑右拣,考取了当时的上海名校华东师大附中(那时候还没有二附中),打算高中毕业再去上大学读化学。
华东师大附中是当时华东师大唯一的实验工厂,从学习苏联专家指导的《红领巾》教学开始,就踏上了教学改革的漫漫长途。56年我进校读高一,语文课本就是叶圣陶、张志公等先生主编的《文学》、《汉语》分科教材。那淡橘色封面的《文学》课本,令我耳目一新。从《诗经》的选篇开始,按中国文学史的线索编排课文和专题,我十分喜欢!语文老师叫叶百丰,是教研组长,听同学说,还是位教授,很有水平的。果然,上课不到一周,我就打心底里佩服!因为他上课从不看课文和教案,瘦而黑的长脸,一团和气,两手轻抚讲台,高个儿显得温文儒雅,只是两眼很有神地看着我们,娓娓道来。教室里没有一点杂音,偶尔会发出一阵哄堂大笑。而我,更多的是会心的微笑。他板书时候并不多,字却非同寻常:粉笔不浓,看似信手、随意,却轻重有致,柔中含刚,很是漂亮。
第一次作文,叶老师没出具体题目,只要求写自己深有感悟的内容,并且不必当堂写,限三天交卷,但必须是自己认为最后的修改稿,这就叫“写好再改,改定再交”。课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叶老师这是叫我们亮相哩,这篇叫你不得不精心写就的作文,就代表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就是你今后高中作文进步的起点。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严格要求吗?我跟同学们一样积极准备,经常苦思冥想,要用最好的内容、最好的构思、最好的语言,写出在本市最好的学校念高中的第一篇好作文!
叶老师上第一次作文评讲课那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似乎很兴奋,那带有安徽口音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速度比讲课文时快多了。他分析了几篇同学的好作文,还摘读一些好句好段。大半节课都过去了,还没有提到我一个字。我难免坐不安席起来,脸也发热了,一定是红红的。突然叶老师的眼光转到我脸上,嘴角的笑纹更是明显,然后,又拿起一本作文簿,一扬手,对大家说:“陆继椿同学根据我们才学过的《氓》,改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应该说是创作的尝试吧。先请他自己朗读,然后请大家评论评论!” 我的心忐忐忑忑,走向讲台还做了一次深呼吸。接过作文簿,看了同学们一眼,不自然地微笑了一下,学着叶老师那抑扬顿挫的腔调朗读起来。教室里好静,我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鼓起掌来。评论很是热烈。文中对弃妇形象的细节描写多获好评;对主题的看法则分歧很大,有些同学认为,小说对背叛爱情的批判鞭笞不足,使弃妇的性格显得软弱了。叶老师在总结的时候说“改编既要有新意又要忠于原作。值得肯定的是,小陆没有去向新女性方向拔高,而是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提炼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粹的东西,使古代贤妇贞女的爱情观在弃妇形象中得到了一定的表现;特别是小说中描写的那些场景和细节,说明他很有想象力,语言也有些个性特点。当然,这是一篇好作文,也是一篇尚稚嫩的处女作。”
作文簿发下来后,一些同学的借阅让我很兴奋又很不好意思,因为文后有叶老师的评语,其中最后两句是这样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前途未可限量也。” 这对我当然是极大的鼓励,渐渐地我成了叶老师的“得意门生”,成了语文课代表,还被同学们选为班长。于是,我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起来,在叶老师的指导下,我又从课文学习出发,读了一些有关的书刊,也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那时,华东师大附中图书馆号称藏书十万,竟然有一套聚珍版的《廿四史》!不过是锁着的,学生不能借。有一回,我跟叶老师谈及,没想到几天后叶老师把我带到图书馆老师面前,我得到一个意外惊喜:可以进藏书室翻阅。当然也可以请管理员打开那神秘的《廿四史》了。从此,课余我就像牛进了菜园子乱啃起来,古今中外广泛涉猎,可谓贪婪之极。叶老师对我的读书很关心,还介绍了两位老师叫我不时请教。一位是对现代文学特别是鲁迅作品很有研究的王树琪老师,一位是喜欢外国文学读了许多世界名著的张瑜老师。这样,我的课外阅读就如鱼得水,无论是读古典的现当代的外国的作品,都有可请教的老师了。班级的墙报上常刊我的文章,有散文有小说也有诗歌。读高二的时候,在学校举办的作文比赛中,我一篇反映社会新风尚的小说获得了一等奖。于是,知道我是叶老师“得意门生”的师生越来越多了。不久,我就被聘为学生会《战斗报》的主编,并且在一些活动场合朗诵自己的诗歌。那一年我在上海《青年报》开始发表小文章,还被《解放日报》吸收为通讯员,反映学校情况,写出了一些报导,后来有好几篇通讯还被报社内部评为红旗稿呢。
高三毕业时,我已被评为区的建设社会主义积极份子,当了两届学生会干部,时任学生会副主席,在课余活动中得到了很多锻炼。读书面广了,生活丰富了,眼界也就开阔起来。同时,受到叶老师深深的影响和其它文史老师的熏陶,曾经向往当化学家的我,渐渐萌发了读文科的新念头。一次历史考试,老师竟不出试卷,而是以两周后交一篇历史论文评成绩,这大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我反复思考,查阅资料,最后写了一篇《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差不多用了大半本练习簿。历史老师正是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蔡多瑞,他看了大为赞赏。他知道我是叶老师的“得意门生”,在跟我谈话时,竟建议我报考历史系!那时,叶老师调到华东师大中文系去了,他对我考大学倒没有具体说什么,却建议我读点哲学著作。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学习体会告诉我,哲学学得好,看待人生与社会才能高屋建瓴。于是,我暗想,干脆去读哲学吧。
可是,命运不由人哪!高三毕业健康检查,我因肺结核钙化没满一年不能报考。这结果对我无异晴天霹雳,打击太大了!许多老师和同学都关心我,安慰我,尽管我很感动地微笑,不过内心的痛苦有时还是要反映到脸上来。我总感到前途有些茫然,便想起高二前参加上海市中学团干部夏令营的事。有一天登上无锡锡山,大雾弥漫,身边的人都看不见,忽然觉得遗世独立了,不禁口占一绝:“已至天地外,重返混沌中。前途何茫茫,秋山又几重?” 不料竟成今日谶语!其实,老师们在安慰我之余,正多方面替我想办法。最后,班主任孙光萱通知我留校当语文教师,徐正贞副校长找我谈话,鼓励我认真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给了我一大堆学校的教育资料学习,并要求写出一份校史,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不啻教我自学速成师范,读读写写三个月,不仅勉强完成了任务,还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暑期备课培训。新学年开学,陆善涛校长在教工大会上介绍新教师,最后介绍我,大家都笑了。前面介绍的都是华东师大各系分配来的毕业生,只有我是附中留校的,学历最浅,年龄最小,深感荣幸与压力!
我教新初一(甲)(乙)两个班的语文,不久又担任了初一(乙)班的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我就像他们的大哥哥。除了上课,有空就跟他们在一起,有说有笑,他们天真,我也单纯,教了一个学期,我读到了陆定一同志的文章《教学必须改革》。那时候,语文教学刚经过一番“文道之争”,我也被一些争论意见所吸引,初生之犊不怕虎,竟也对改革跃跃欲试。但毕竟浅陋,就想多听课,揣摩老教师们是怎么上课的,哪些地方是体现改革的。这想法很幼稚但很美妙,成为一种学习的动力。在老教师们的支持下,渐渐地我尝到了听课的甜头,发现老教师们的课都有特色,各有所长。自己便发个宏愿:集诸位先生之大成,上有自己特色的课!于是,我琢磨出一个扎实的笨办法,听课的时候作“线索笔记”,当天按老师上课的线索,进行“背课”,就是到校园的一个僻静角落(地理园),从头至尾复述这堂课,连老教师语气神态都模仿一番。起初自己都觉得生硬可笑,慢慢地也就有滋有味,乐此不疲了。我的教学学生欢迎起来,他们不仅在上课表现积极,课后交谈,还会七嘴八舌地评说呢。周记里也常常读到一些同学的批评和建议。有一天,我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位胖胖的脸带微笑的女老师坐在后面。哟,那不是在帮助张瑜老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市教研员杨质彬老师吗?她怎么来听我的课呢?我怎能放过这个请教的好机会呢!课后,我随杨老师来到教员休息室。原来她是听陆善涛校长说有个刚毕业留校教语文的,就顺便来听听。“小陆老师,这一课我特别欣赏你叫同学通过朗读想象场景的设计,学生活动积极,发挥想象的描述,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杨老师作了肯定之后,又指出了好几处可以改进和商榷的地方。鼓励我坚持向老教师学习。其实,发挥学生想象的活动安排,正是我听张瑜老师上课学来的。“虽然你没上过大学、读过师范,但这所学校是名校,师资水平是很高的,你的语文基础也不错,叶百丰先生的得意门生嘛!你留校当老师,是破格呀,不容易!现在,领导关心你培养你,老教师帮助你支持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真比上大学还强。要珍惜要努力啊!” 杨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让我血脉偾张!是的,我的成长,我每一步的攀登,都离不开引路人,离不开关注我,给我营养和力量的人。我决心教好语文,争取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此后不久,我也对外上公开课了。
不过,我似乎是个向往完美的人,总觉得大学还是必须念的。于是,我搜集华东师大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的课程,业余自学和争取去大学旁听。这当然是忙中加忙,很辛苦的。再加上考进北大的一位老同学怂恿我考北大,我确有些心动了,在给学校党支部汇报的时候,被蔡多瑞老师狠狠地批评“专业思想不巩固,名利思想作怪”,但他又安慰我别想得太多,定下心来,把语文教好,把班级带好。适当的时候,组织上会考虑你的要求的。我当然接受批评,把考北大的冲动压下了。童、卢两位试教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样成绩显著。
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很多的,特别是“双分”教学向全国发展之后,各类学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的经验体会和思考建议,很需要交流和讨论。因而,从1981年开始,每年暑假举办一次“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体系全国研讨会,简称“双分”教学研讨会。每年一个专题,我把自己关于这个专题一年来的实践研究,写成论文作为主题报告印发,会后再修改完善,交有关语文杂志发表。由全国各地承办先后召开了十二届研讨会,试验班累计四千多个,论文和材料两千余份。由于各省市对语文教改的力度不同,“双分”教学体系反映科学规律和原则的东西,其他语文教改项目也参照吸收,又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发展。1994年,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计划陆续出版一套反映教改经验和成果的《上海教育从书》。丛书的主编、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向我约稿。我便把“双分” 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整理成专著《语文教学新探》,1995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7年,上海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市重点中学高初中分离,高中扩招,初中转制。虹口区人民政府和华东师大协商,交给我一所薄弱初中作转制试点。我立即意识到又是个条件差、要求高的大改项目,学校要转向民办机制,薄弱初中要转为优质初中。我又下决心攀登了,还请来时任校办主任的陈剑波合作,鼓足勇气,带领一批附中的初中教师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性办学。我从调查研究入手,边学习,边规划,边实践,边总结,团结班子,整顿秩序,关心教师并实行优优组合,强化师资队伍。然而,从市重点初中到薄弱初中,从考试入学到免试入学,办学条件和生源都反差极大,我们经常和教职工一起研究,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研究对变化了的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施教。我们终于感悟到:必须遵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规律,积极理解吕型伟先生说的“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长和潜力,都能调动出上进心和积极性。于是,我们要求教师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学生,把学生分类成不同层面,鼓励同层面学生相互促进,提出了“力争做得最好” 的口号,逐步调动了每个学生的进取心。
因为是同层面促进,小步走提高,差的不自卑,往前赶;好的不骄傲,更冒尖,学习氛围好了,班级风气正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了。从中我深感初中学生的可教育性,只要教师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就会对每个学生的进步有信心;只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他们扬长避短,确实能够人人成才。这个“才”是指各行各业的,特别是其中“力争做得最好” 的领军人物,就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人物。于是,基于这种认识,我提出了“主流教育”思想, 努力培养学生的主流意识,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物打好坚实的基础。《上海教育》、上海的教育新闻,甚至《江西教育》,都作了专题报导。十年磨一剑,到2007年,在校学生已达到1500多名,参加各种竞赛获得市、全国、国际奖项达3000多人次,中考成绩全市夺冠。后来《文汇报》的一篇教育评述中把我校列为上海初中教育“四小龙” 之一。
1985年,我获全国“五一” 劳动奖章后,在《教工》杂志约写的一篇文章里,激动地写下了与大家共勉的话:“教师应该是新思想的传播者,新知识的介绍者,新道德的实践者,新教育的开拓者。”。这是我的座右铭。1989年,我去泰安开会,有机会登上泰山极顶,有感而吟一联:“七高八低人生尝够,五颜六色世界看遍”, 横批是“不断攀登”。 这些概括似乎是自我的人生写照,尽管我已年近八十,但身体健康,生活充实,自感不老,还觉得有许多事要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