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在上海市举行的庆祝大会上,一附中党总支部委员会荣获“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闻此喜讯,作为曾经在一附中工作过近三十年的老党员,我为附中党组织所取得的殊荣感到高兴,也倍感自豪。当年在附中工作期间,党组织的许多人和事又重现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
我是1963年8月26日从大学部调到一附中任教的。记得那年暑假,天气异常闷热,工作又很紧张,我突然接到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通知:“附中需要人,决定调你去一附中工作。”作为一名党员,服从组织需要,这是纪律。开学在即,我只能放弃休假,立即前去报到。到了一附中,党支部书记、校长陆善涛同志接待了我,并告知安排我任教66届中国地理和67届世界地理学科,兼担任中一戊班班主任。当天下午我由王树琪老师陪同,参加了初一新生的少先队中队活动,与班级同学见了面。次日清晨,我刚进校门,陆校长又通知我,班主任一职就不要兼了。自此,我开始了在一附中的教学生涯。
陆校长是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一位久经考验的地下党员,又是一位富有教育工作经验的领导。当时学校正在推广苏联五级记分制。他主张教育要改革,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他强调办学要重视团体总分,要重视小学与中学的衔接。他对学校工作严肃认真,每次在学习讨论时,他的发言总能给人以启发,他的决策时有画龙点睛之功。他对教师十分尊重,体贴关心,大家也都非常尊敬他。他作报告时,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一句废话,十分精炼,可见事前经过了充分的准备。每逢他作报告时,会场都鸦雀无声,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师生员工都十分愿意听他讲话,可见他作报告的水平很高,深受大家的欢迎。
那时担任副校长的徐正贞同志不仅亲自执教,还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他时常不打招呼就悄悄地坐在教室后面听老师上课,老师们也已非常习惯在领导面前授课。深入课堂教学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而平日里,他又待人谦和,能耐心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想法。这种无声的督促,在领导和教师之间构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老中青教师(尤其是年轻者)无不认真备课,充满激情地上课。徐正贞同志主张课内打基础,课外出成绩。他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以致于附中的“三个三分之一”(即课余时间里分别有三分之一同学在实验室,有三分之一同学在图书馆,有三分之一同学在运动场)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当时的党支部副书记蔡多瑞,解放前曾打过游击。他是历史老师,空余时间经常钻研历史,编写了历史教材教学参考书。平时,他从不坐在办公室,更多时间深入教师中间。他待人热情谦和,同时又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给人印象深刻。
其他党支部委员如徐怀芗老师、林炳英老师、陈步君老师等都是严于律己,工作能力强,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好领导。
在这样的支委会领导下,附中党内的生活既严肃又活泼,既民主又集中。附中党组织领导能身先士卒,带领党员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记得那时我所在的党小组组长是数学组的石源泉同志,组员有生物组的吴士芬同志、杨丕明同志和史地组的我。组织生活地点安排在教工活动室,时间都在晚上六点开始。组织生活时每位党员首先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状况,然后相互交流意见提出工作建议。?那时,史地组、生物组相邻,中间只隔着一排窗,进出同一扇门。我和杨丕明及张思中还住在学校教工宿舍的同一个房间,早晚同进同出,都很熟悉。党小组会上,大家相互交流,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党小组会常常到了八点钟还结束不了。
每次开支部大会,除了书记传达文件或上级会议精神以及通报学校大事外,总留有时间,让党员各抒己见,对学校工作提建议,对领导提意见,会场气氛十分活跃。
党支部对党员个人的困难也都能及时了解,及时帮助。当支部了解到一位党员家庭开支拮据时,人事干事沈蔼兰同志就在一次支部大会结束前,倡议党内同志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会后,许多同志立即在支部办公室慷慨解囊,且都不记名。记得沈蔼兰同志曾将为自己孩子订的一瓶牛奶,送给一位患结核病的同志,让他增加营养,助他早日康复,真是同志情浓于亲情。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物质极度缺乏的时候,实在太不容易了。当年教工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在附中已经蔚然成风。
1965年初,我因持续高烧,身体极度乏力。当我卧床在家深感无助时,附中党支部及时与第四人民医院联系,争取到床位并送我入院治疗,并且还向区府领导作了反映。我住院后,不仅得到了内科主任医师和医护人员的关注,有一天下午,区长孙成伯同志还在百忙之中,特意抽空由医院院长陪同,前来病房探望。我因高烧未退,昏睡中不知详情。第二天护士长查房时,问我“你什么来头?”方才知晓区长来看我了。我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患病时却能够得到党组织和区政府首长的如此关心。由此可见,党组织和区领导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重视,对青年人的厚爱。这份恩情,深深地埋藏在我心底,终身难忘。
附中党支部还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每周固定一个下午第二节课后,按教研组组织政治学习。史地组和外语组合在一起,教研组长兼学习组长。每次都有一个中心议题,老教师和党团员教师带头发言,青年教师不甘落后,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从未有冷场,满满的正能量。
党支部领导十分重视和尊敬每一位教师。记得陆校长对当年的党外骨干教师都敬称为“某老”。其实当时他们的年龄也仅四十岁左右。他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全体党员,促使每一位党员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那时,一附中虽无明确的坐班制,但是大家早来晚走都是普遍现象。比如像体育教研组组长、远东运动会五项全能金牌获得者王季淮老师,他每个周日都要来学校看看,关心运动队的训练(学校运动队训练经常安排在周日,避免影响学校的正常体育课)。这种爱校如家的风气,那时在附中教师中,早已成为自觉的行动。
党支部在开展学校教育、党团队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学校专门设立政治辅导组,选派青年党员担任政治辅导员,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创新。我曾兼任66届高三年级的政治辅导员,配合班主任利用午间休息时间,深入班级和同学聊天交朋友。从中发现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培养教育考察,经党支部讨论通过,吸收了李道瀛、王华坤同学为预备党员。67届中五年级的徐立华、张忠杰同学也先后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他们的入党介绍人,是由李春友同志和我担任的。在高中阶段发展学生党员,这在上海市也是比较少的。一附中学生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氛围中,都是很勤奋、很优秀的,他们努力全面发展。据我了解,当时仅高三年级,就有好多思想品德、学习工作兼优的学生。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我也是一种启迪。他们在学校期间,有的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的口头提出了申请,有的虽然内心有想法但对自己很严格,尚未表态。不过,他们在后来报名参军,解放日报社来校招录编辑记者时,都先后获得学校推荐。还有的,后来在上山下乡,到工矿企业,以及恢复高考时,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优秀品格和良好素质。
回忆当年一附中党组织的一些人和事,依然感到十分亲切。这些好领导、好同志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事事处处以他们为榜样,并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成长起来。我的成长离不开附中党组织的长期培养和教育,离不开周边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是我终身难忘的!而今,自己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忆及以往,仍为我曾是附中党支部中的一员而无比自豪!
写于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