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薪火相传,见证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辉煌历程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6月3日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受到无理干涉后愤然离校,在张寿镛、王省三等支持下创立了“光华大学”和“光华大学附中”,附中由陆士寅任主任,不久由廖世承兼任主任,高中设文、理、商三科。
大夏附中创办于1925年秋,由鲁继曾任主任,当初仅设初中,后增设高中。
1951年,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两个附中遂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附中,由宋成志主持工作,后由林静任校长。不久,学校被定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54年陆善涛出任校长,他视教学质量为教育管理的生命,提出“向管理要质量”。
1958年,华东师大增办二附中,学校改称为“一附中”。
1966年初开始,在学校教学秩序遭受严重破坏的日子里,广大教师始终没有忘记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文化知识和思维方法的传授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校的教育传统悄无声息地感染着、熏陶着每个学生。
1972年至1978年,在此期间,华东师大一附中更名为“上海师大一附中”;
1980年7月,华东师大一附中恢复原名。
1977年,学校被表彰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徐正贞校长在任期间,提出“向科研要质量”,在继任校长季克勤、石源泉、宋耀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学校逐步形成了“科研领先,教有特点;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特色。
1997年,停止招收初中学生,同时支持和帮助虹口区教育局创办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学校定名为“新华初级中学”。
孙稼麟接任校长后,从“五朵金花”竞相盛开的“一附中现象”中,提炼出“培养研究型学生,创设研究型课程,造就研究型教师”的研究型文化内涵。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三块田”推进模式有序有力,校址于2005年由中州路102号迁至虹关路88号。
陆磐良校长在任期间,以光华大学附中和大夏大学附中校训“格致诚正,自强不息”作为新时代一附中校训。提出“以德立校,依规治校,数字强校”的办学策略。袁芳校长在任期间,秉持“研究型学校文化”理念,始终坚持“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以课堂教学为师生发展的主要载体,力推“新结构化”教学。以“高品质管理、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培养新时代的“光华人”为己任,坚守传承,求实求新;追求卓越,勇攀高峰!